“第二个结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深刻领会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就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其精神要义,汲取奋进力量。历史名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的生动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第二个结合”视阈下研究、阐释陈文龙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威武不屈殒身报国
民族气节义肃千秋
陈文龙(1232-1277)是南宋兴化军莆田人,名相陈俊卿后裔,状元出身,入《宋史》“忠义”传。他的卓著事迹突出表现在惠民利物与忠义不屈、殒身报国。当时的权相贾似道支持浙西漕使洪起畏推行“类田法”,强迫百姓将私田对换既偏远而又贫瘠的公田,导致民怨沸腾。时任监察御史的陈文龙为民请命,上疏度宗皇帝,反对“类田法”,要求弹劾、严办洪起畏。贾似道迫不得已,只好处罚洪起畏。百姓大快人心,赞扬陈文龙是“凤鸣朝阳”。
《宋史》称陈文龙“能文章,负气节”。陈文龙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公私是非分明、不阿附权臣,更表现在面对外敌“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陈文龙抱定为国捐躯,写下《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斗垒孤危弱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缧臣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世人评价此诗可与文天祥《过零丁洋》相媲美,都是流传千古的爱国主义绝唱。林则徐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去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祭祀陈文龙,并题写对联云:“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把陈文龙与文天祥相提并论,对陈文龙的爱国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陈文龙与岳飞、于谦被后人并称“西湖三忠肃”,生前忠贞节义、壮怀激烈,死后褒谥封神、哀荣备至,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救助百姓惠济苍生
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陈文龙被民众尊为“海上保护神”。陈文龙曾多次救百姓于海难之中,台江万寿尚书庙清乾隆47年碑刻:“英爽不泯,数出入风涛间为涉险者助。”为表彰其护佑航运与海上渔民的功绩,明成祖朱棣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康熙年间朝廷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因而福州一带民间称呼陈文龙为“尚书公”。尤值得一提的是,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清册封琉球使团(明朝15次、清朝8次),海丝沿线国家的封贡贸易往来,均要到陈文龙庙致祭,祈求往返平安。因此,陈文龙被民众尊为与妈祖一样的“海上保护神”,陈文龙信仰在闽台乃至东南亚广为流传。
2007年8月28日,“福州陈文龙信仰民俗”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文龙不仅是“海上保护神”,“尚书公”万寿尚书庙自古也是穷人的避难处和落魄商人除夕躲债之所。“富家过年喜笑开,穷人年关最难挨,灯笼数簿觅无处,尚书庙里躲债来”,这首民谣佐证了除夕夜躲债民俗的真实性,欠债者只要进了尚书庙,便等于有了护身符,谁也不敢来此讨债闹事。2015年“万寿尚书庙躲债戏”及“尚书公出海——送官船”民俗活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建、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陈文龙活动。
加强研究挖掘价值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重视研究陈文龙文化,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英雄,需要弘扬英雄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也指出要“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加强陈文龙文化研究,有助于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重视研究陈文龙文化,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地区有陈文龙庙16座。马祖北竿水部尚书公府一直以福州台江区尚书庙为祖庙,海峡两岸开放人员往来后,马祖信徒曾多次返乡认祖、进香朝拜,福州“陈文龙尚书公金身”也曾经巡游马祖。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两岸同胞通过共同缅怀、纪念陈文龙的英雄事迹,弘扬陈文龙的民族气节,有利于增加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
重视研究陈文龙文化,有利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陈文龙文化根植于八闽、发源于海洋,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陈文龙后裔遍布世界各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深入系统地研究陈文龙信仰与琉球国、“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2023年全国“两会”,有代表建议把陈文龙作为“节”的代表人物在全国开展宣传,与忠(岳飞)、义(关羽)形成完整的系列。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们加强陈文龙文化研究,挖掘、利用陈文龙文化遗产,必定可以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