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水磨论坛,爬花楼兼职论坛,夜上海论坛交流,杭州龙凤桑拿spa论坛

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王助:烈烈王生,竟作国殇
2025-09-0415:39:32来源:党史征研处

图片

编者按

图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厦门市委党史方志室推出“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专栏,讲述厦门抗战事件、缅怀抗战英烈,追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王助,又名道助,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亭江乡(今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的一个书香之家。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历任闽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闽北独立师政委、中共闽东北分区党委书记、闽东北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武夷干校副校长等职。他是闽北游击战争的早期领导者之一。1941年9月,与匪徒发生遭遇战,不幸牺牲于建阳县东坑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王助童年时在家乡私塾发蒙,后来就读于马尾海军艺术学校,成绩优异。马尾江面聚集的列强商船和军舰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随处可见的外国水兵趾高气扬,欺凌我国同胞。这一切使他义愤填膺,立下了振兴中华、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宏愿。他曾对同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要看我是个身体消瘦、眼睛近视的文弱书生,有朝一日揭竿造反,我坐不改姓,立不更名。” 

1929年,王助转入福州英华中学,在这里遇到了进步教师陈衡庭,从他那里王助第一次接触到马列主义理论书籍。1930年秋,王助直接从高年级的地下党员那里得到了党的教育,提高了认识,并经受了斗争的洗礼。不久,由同学洪履权介绍,王助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成为该组织较早的成员之一。1931年夏,他被选派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反帝大同盟远东大会。同年冬,王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一条光荣却布满荆棘的革命道路。 

王助入党之时,正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抗日救亡的怒潮日益高涨的年代。王助入党之后,成了一个活跃在白色恐怖黑夜里的播火者。在校内,他按照党的指示,组织读书会,宣传革命真理。他在学生集会上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地揭露国民党卖国投降、残害青年的罪行,闻者无不动容。在校外,他曾和洪履权、叶兴杰等进步同学一起发传单、贴标语,举行“飞行集会”,宣传党的救国主张。他勇敢机智地配合郑维新领导的肃劣会,查抄日货、惩治奸商,掀起抗日救亡热潮。 

1932年秋,王助从英华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在北平,他积极从事学运、工运、兵运工作,组织发动学生罢课、黄包车工人罢工、示威游行,要求反动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收复失地。到西苑兵营鼓动东北籍爱国官兵要枪口对外,打回老家去。王助的革命活动引起学校方面的惊恐和不满,强令他离开燕京大学。1933年秋,王助转入厦门大学经济系,住在囊萤楼103号,与他同室的有洪履和、叶兴杰等同志,因此这间寝室实际成了厦门地下党的指挥部。此时,厦门地下党屡遭破坏,处境艰难。王助以其高超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在厦门大学组织和发展了“反帝大同盟”,同时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现代文艺社”,吸收进步学生200余人。王助陆续组织开展各方面斗争,1933年12月8日创办刊物《现代文化》,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和马列主义思想;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演出话剧、街头剧等,为抵御外侮而怒吼,为唤起民众而呼喊。1933年冬,王助因革命需要,离开了厦门大学,结束其高等学府的学生生活,前往红都瑞金,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艰苦卓绝,赤胆忠心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王助带病到闽北出任闽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后以病弱之躯,坚持参加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北苏区形势急剧恶化。1935年初,王助随闽北党政机关退出大安,转战于武夷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不仅要同占绝对优势的敌人作战,还要同内部叛徒作斗争。当时部队大量减员,环境十分险恶,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王助出生入死,经受住了考验,还为红军在组织上、思想上坚持长期游击战争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8月,闽北党委举行会议,决定深入敌后开辟新的游击区,以便在新的特殊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随即令闽北独立师挺进建瓯、松溪、政和,开辟闽东北游击区。饶和坤任司令,王助任政委,率1000余人,突破封锁线,由崇安经浦城南下,以建瓯迪口为活动中心。王助根据闽北党委指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在农村建立党组织,使游击战争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王助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当时政和县颇有势力的大刀会首领林熙明,经王助做工作后,与我党结为相当稳固的同盟,共同对付“清剿”。这样,闽东北的斗争形势很快有了改变,扭转了被动局面,粉碎了敌人的堡垒政策和隔离政策,使闽东北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牵制了敌人。 

1936年6月,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成立,后决定闽北分区成立闽北、闽东、浙东、闽东北4个分区委。王助担任闽东北分区委书记,接受了新的反“清剿”任务。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发奎的“清剿”计划破产,王助等乘敌之虚,主动出击,使闽东北游击根据地不断扩大。在经历三年游击血与火的洗礼之后,1938年春,受东南分局指派,时任闽东特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的王助与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主持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工作。王助以新四军参议身份任办事处主任,范式人以军部秘书身份在办事处工作。王助一到福州,立即抱病开展活动,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调查了解各方面情况,采访进步人士和联系地下党员。 

遭敌伏击,血沃武夷

1939年5月,国民党机关、学校等相继迁往内地,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迁往南平。王助则奔走于永安、明溪、闽清各县之间,重新建立各地党的组织,领导开展各项工作。1939年8月,王助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兼管白区党的工作。1941年,日寇在福建沿海登陆,福州沦陷,省委决定由王助率领一支队伍在建瓯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从此,他经常昼伏夜行,翻山越岭,指挥战斗。山区气候寒冷,生活艰苦,有时只能背靠大树,躲雨避风。王助虽然身体虚弱又高度近视,但他都坚持下来了。8月,上级决定由王助率部挺进建瓯、南平、顺昌之间,恢复与开辟革命据点,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王助带病接受任务。9月21日,队伍途经建阳县东坑头,遭到一股反动武装的伏击。那天正逢日全食,王助趁中午天暗下来时,带领同志们冲出村子,奋力突围,其间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王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正如其恩师陈遵统诗中所说:“自古有死,死亦何伤。烈烈王生,竟作国殇!死而不死,邦家有光。缅怀吾党,何日能忘?”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
历史fkm733| 陆丰市ls4251| 灵丘县rfa402| 曲松县p2l340| 靖边县bvy397| 固始县2yr231| 南通市2pn39| 晴隆县jp2597| 靖江市dom379| 泰州市w2o332| 巴林右旗zgz755| 丹凤县3wr659| 肇东市ij380| 边坝县uvw586| 乐至县f3z129| 纳雍县mgv7| 孝昌县1ay126